十月懷胎孝歌,漢中市洋縣歌謠
本縣歌謠內容豐富。月懷洋縣北部山區多秦風,胎孝東部邊緣山區近楚韻,歌漢歌謠南部丘陵地帶則明顯含川調。中市主要形式有山歌、月懷洋縣民謠、胎孝小調、歌漢歌謠鑼鼓草、中市報春歌、月懷洋縣孝歌、胎孝神歌、歌漢歌謠嫁歌等,中市句式以四、月懷洋縣六、胎孝八句為多,歌漢歌謠每句字數五、七言不等。
一 山歌
山歌主要流行于境內東、南和北部山區。歌詞多為七言四句,也有二句、六句、八句的。分為獨唱、二重唱、盤山歌等類型。唱法有四種:1、固定曲調。多為高腔演唱,曲調不變,歌詞可改。如《這山望見那山高》、《擔水號子》、《三月麥子四月黃》等。2、調隨詞變。歌手在情緒激奮時,隨時改調。如《太陽出來萬丈高》、《蘭草花兒不會開》、《茅草房子長三間》、《打漁郎》等。此類山歌的歌詞活潑生動,反映的生活面較寬。3、固定詞曲。樂句規整,主題鮮明。如《太陽落坡又落崖》、《太陽落坡照山蔭》,不但曲調固定,而且詞句固定為七言四句。4、短山歌。僅有兩句歌詞,中間加號子,或在兩句詞首尾加號子,組成一首完整的短歌。如《月亮出來照紗樓》、《船工號子》、《高山跑馬》等。山歌地域鮮明,語言通俗,形象生動,優美動聽,尤以漢江《船工號子》著稱。其曲調高亢激越,雄壯豪放,歌詞觸景生情,表現力強。解放后,隨著陸運的發展,往返于漢江的船只不多,《船工號子》很少聽到。
二 民謠
民謠多流行于山區。其詞活潑流暢,押韻上口。30年代中期,反映時代特色的歌謠極盛。主要有《打寧陜》、《窮人哭五更》、《窮人盼紅軍》、《地主,我問你》、《痛責親日派》和《新十勸》等。
三 小調
小調,鄉村皆有,以秧田壩一帶最盛。曲調多樣,節奏不一。歌詞別于山歌,多為五言二句、四句、六句及七言二句、四句,還有五言三句和七言三句式。如《么姑十八春》、《太陽當頂過》、《十買》、《天門陣》、《花荷包》、《洛陽橋》、《繡絲鞋》、《摘黃花》和《繡荷包》等,其中五、七言抒情小調《鬧五更》,每段歌詞達16句,36個音節。
四 鑼鼓草
鑼鼓草(俗稱薅秧歌),主要流行于南部山區,因多在薅秧時有鑼鼓伴奏而名。解放前,一般早晨唱《露水歌》,早飯后唱《立五門》,下午唱《封神榜》。“鑼鼓草”中也有《請神》、《送神》等帶迷信色彩的唱詞。
解放后,合作化時期鑼鼓草較流行,以后逐漸消失。
五 報春歌
解放前,每年“冬至”至“立春”間,境內有外地“春倌”,手執木雕“春牛”,肩背褡褳,內裝春帖(又稱“黃歷”),走鄉串村,逐戶“說春”。每到一家,先道一段吉祥如意開場白,接著唱起報春歌。曲調一般為《采蓮調》、《花鼓調》,歌詞采用五、七言句,說古唱今,觸景生情,即興編出,逗人喜愛。唱后送戶主一張春帖,主人以錢、糧相酬。
解放后,本縣山區有少數人從事“說春”活動。“文化大革命”期間,“說春”被禁止,1978年后又恢復活動。縣文化館對“春倌”編寫的唱詞、春帖,進行收集審查,去其糟粕,加工整理。唱詞中不僅有愛國主義的歷史故事,而且有科學種田、計劃生育、新人新事等內容。
六 孝歌
孝歌主要流行于東部山區。解放前,以秧田、桑溪、新鋪最盛。其形式為以唱為主,說唱結合,四句一段,間奏鑼鼓。唱者多系死者的子女、親屬、家族及朋友,主要哭訴其生前恩德,聲調凄涼悲痛,往往在靈堂間從天黑唱到天亮,少者1夜,多則3~5夜,歌詞有《十二個月》、《十送孝》、《十月懷胎》、《孝兒孝女加煎熬》等。另外,還有“哭喪歌”,內容與孝歌相似。
解放后,農村哭喪之俗尚存,但多屬不拘形式的哭訴。80年代后,平壩鄉村多以放哀樂取代。
七 拜香歌
解放前,城鄉多組織有“拜香會”,信神民眾結伙朝山拜神,燒香、還愿。每逢春節、廟會,“拜香會”香師領會眾朝預定路線進香,見啥神唱啥歌,眾人跪拜相合。其形式為領唱接和,說唱結合,十句為一段,間奏鑼鼓。其主要歌詞有《起香》、《參門神》、《參土地》、《不知古樹在路旁》、《參廟》、《交香》等,歌詞多為七言句式。有時觸景生情,即興編唱。
解放后,隨著燒拜香之俗的消失,《拜香歌》也不再為人所唱。
本文地址://caave.cn/news/84e999860.html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