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南客戶端、全國南海網記者 王洪旭 通訊員何和智
生育健康寶寶,最好是孕不育醫院年每個家庭的期望。在海南,屢創生殖醫學的技術發展要追溯到30年前。1993年,先河海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以下簡稱“海醫一附院”)生殖醫學科成立,全國開啟了海南生殖醫學發展之路。最好
30年來,孕不育醫院年海醫一附院生殖醫學科創造了海南生殖醫學領域的屢創多項“第一”,填補技術空白,技術也創造了無數個生命奇跡。先河同時,全國建立了海南省生殖醫學學科體系,最好促進生殖醫學、孕不育醫院年遺傳學、生物信息學等多個學科交叉發展,為海南省生殖醫學和遺傳領域培養了大量的人才。
海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生殖醫學科團隊。醫院提供
開創先河
多學科專家護航 為地貧患兒保存“生命火種”
今年7月,一位滿面愁容的母親帶著11歲的女兒來到海醫一附院生殖醫學科主任馬燕琳教授的門診看病。經了解,她的女兒小燕(化名)患有重型的地中海貧血(簡稱“地貧”),前來尋求生育力保存方案。
原來,小燕在漫長等待后終于獲得了半年后造血干細胞移植的機會,這意味著小燕的疾病可以獲得治愈。這本是好事,但新的難題又擺在了這個家庭的面前——因在造血干細胞移植前需進行必要的放化療,有研究顯示65%-84%的患者會發生卵巢功能衰竭。一家人在激動之余也憂心孩子未來的生活質量和生育能力。
為此,馬燕琳教授團隊在充分評估孩子的情況后,提供了合適的生育力保存方案:保存部分卵巢組織+卵母細胞體外成熟。
今年8月22日,小燕住進該院生殖醫學科病房,馬燕琳教授團隊迅速為小燕完善術前相關檢查,申請術前輸血改善孩子的攜氧能力、保障手術安全和術后恢復,有效聯合醫院兒科、麻醉科、血液內科等相關專家進行多學科會診,為患兒制定全面的圍手術期管理、診治方案。
今年8月25日,黎明鸞主任醫師、劉寶琴副主任醫師、吳艷鳳醫師為患兒手術。醫院提供
8月25日,小燕在醫護人員的陪同下走進了手術室,黎明鸞主任醫師帶領生殖外科手術團隊為小燕取下右側卵巢并送實驗室進一步處理凍存,手術十分順利。經胚胎學家張宇副研究員、胚胎師姚宇飛、黃艷華等人等精心處理后,最終為小燕凍存了卵巢皮片15片并獲得9枚卵母細胞,未來可進行體外成熟培養。
海醫一附院生殖醫學科主任馬燕琳教授表示,這意味著小燕在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后有充足的卵巢皮質可供移植實現內分泌功能恢復及未來的生育需求。
聽到這個好消息,小燕一家人的臉上也露出了久違的笑容,“孩子的未來終于有保障了!感謝海醫一附院,感謝生殖醫學科馬燕琳教授團隊!”
術后當天,小燕就恢復了下床活動及飲食,疼痛感較輕微,術后第二天便順利出院了。
“我們有信心,這保留下來的‘生命的火種’在不久的將來會‘開花、結果’。”馬燕琳教授表示,這個案例的成功標志著海醫一附院在“青春期前卵巢凍存——生育力保存”上取得新突破,填補了海南該領域的空白,給海南省此類需求的人群帶來福音,進一步推動海南省生育力保存工作不斷發展。
海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生殖醫學科團隊。醫院提供
積極探索
建立海南生殖領域多項首創技術 助力大病不出島
敢為人先,積極探索,實現技術突破。
2022年6月,海醫一附院生殖醫學科為一名患卵巢交界性漿液性腫瘤的患者進行了生育力保存手術;從手術切下的部分卵巢組織中尋找卵冠丘復合物,行卵母細胞體外成熟技術,進行ICSI受精和時差培養,最終獲得3枚優質胚胎,予以凍存。這是海南省首例為卵巢腫瘤患者實施卵巢組織切除后結合未成熟卵母細胞體外培養的生育力保存,該技術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
胚胎師們細心地處理卵巢組織。醫院提供
在男性不育顯微外科領域,該生殖醫學科于2019年底完成了海南省首例顯微取精手術,2021年初開創了海南省首例同周期顯微取精+ICSI技術,該項技術進一步提升了中心對于男性不育患者的診療手段,尤其是無精癥患者足不出省,即可享受到國內先進技術的治療。目前,對非梗阻性無精癥患者進行顯微取精,獲精率超過40%。
目前,海醫一附院生殖醫學科是海南省首家亞專科齊全的輔助生殖機構,在不孕不育的治療、遺傳病的篩查及產前診斷方面均居全省領先及國內先進水平;另外,該科率先在海南省開展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卵母細胞輔助激活技術、卵巢組織冷凍、顯微鏡下睪丸切開取精術、單精子冷凍、CNV-seq、全外顯子測序技術等。
為此,吸引了不少島外患者前來就醫,該生殖醫學科年門診量達15萬人次,來自島外患者約1/7,是海南唯一有技術輸出的學科,每年完成輔助生殖技術治療周期 7000多例,目前試管嬰兒的臨床妊娠率穩定維持在50%-65%,至今已生育上萬例的試管嬰兒。
馬燕琳教授表示,生殖醫學科團隊致力于出生缺陷防控體系建設,搭建了遺傳病診斷、產前診斷及植入前診斷的技術平臺,將遺傳病的阻斷提前到孕前,直接就懷上一個健康的孩子。
作為海南省首家產前診斷中心和海南省地方病(地中海貧血)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生殖醫學科團隊著力打造了地中海貧血“診療綠色通道”,開設了地貧專病門診,在地中海貧血的防治中成效顯著,目前進行了5000例地中海貧血的產前診斷,阻斷了349例重型地中海貧血患兒的出生,還進行了包括血友病、DMD、白化病等100余種遺傳病的診斷,發現未報道過的變異44個,破解了海南省遺傳病患者需要出島進行基因診斷和產前診斷的困局,助力了海南省“大病不出島”的醫療目標。
穿刺抽吸獲得的卵母細胞。醫院提供
繼往開來
醫教研協同發展 建設海南自貿港生殖遺傳學科高地
海南生殖醫學的發展要追溯到30年前。
“當時,生殖醫學是一個新興學科,我們成立了生殖醫學科,建立生殖遺傳實驗室。”海南省生殖醫學創始人黃元華教授說,當時海南生殖醫學還是一片空白,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學科的技術基礎。
1988年3月,中國大陸首例試管嬰兒在北京誕生,年輕的婦產科醫生黃元華深受震撼,決定將婦產醫學與生殖醫學結合,攻克不孕癥。
兩年后,研究生畢業的黃元華,作為特殊引進人才來到海南,他不斷攻克技術難題,叩開生殖醫學之門。1993年,海醫一附院生殖醫學科成立,黃元華開展人工授精、外周血染色體分析,引入WHO精液分析標準。
1996年4月,海南省首例病人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成功。
......
30年來,海醫一附院生殖醫學科堅持醫教研協同發展,推動全省生殖醫學快速發展。在教學方面,承擔了海南醫學院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后、留學生的培養工作。常年接受人員進修學習,陸續幫助省內外40多家生殖醫學科及醫療機構進行技術人才培訓,并于2019年正式獲批設立海南省人類輔助生殖技術培訓基地,成為海南省生殖遺傳領域的“黃埔軍校”。
10月18日,第八屆“東盟地區重大熱帶疾病的防治與診療技術”國際培訓班在海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舉辦,來自印度尼西亞、伊朗等5個國家的學員參加培訓。自2012年以來,海醫一附院生殖醫學科陸續舉辦了8屆“東盟地區重大疾病的防治與診斷技術”國際培訓班,培養了148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國際學員,并建立了中-緬區域性重大疾病防治聯合研究中心,有力推動了海南省乃至中國生殖醫學與醫學遺傳學的國際化和技術輸出。
潛心科研,碩果累累。生殖醫學科研究團隊以“生殖內分泌與輔助生殖技術的基礎及臨床研究”、“人類胚胎的發育與干細胞研究”以及“以熱帶地區重大遺傳性疾病地中海貧血為核心的診斷、預防與基因治療臨床研究”為研究方向,取得一系列創新性成果:建立海南省人類生殖與遺傳資源庫,并搭建了數據網絡平臺和共享平臺。以血友病和地中海貧血為著眼點,率先開展遺傳性疾病的基因治療研究等等。
對于未來,馬燕琳教授表示,生殖學科將繼續堅持醫教研協同發展,根據工作基礎及學科優勢,聯合國內優秀專家團隊,利用各個創新平臺,開展輔助生殖、干細胞及基因治療等國際前沿新技術,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研發水平。同時,借助中緬地貧研究示范中心的平臺,大力開展東南亞之間的醫學交流,通過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的生殖預防以及通過基因編輯結合干細胞技術的出生后治療的技術方法輻射至東南亞地區,進而將海醫一附院生殖醫學科打造成國內一流、輻射“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生殖遺傳專科,助力海南自貿港建設。